文章詳情

抓好國內環境監測技術體係和質控體係建設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日期:2024-10-09 00:32
瀏覽次數:1468
摘要:當前我國嚴重的環境汙染現狀以及環境狀況的瞬息多變,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及與監管的快速有效互動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了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該方案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大量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影響了監測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須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11月6日起,受不利氣象條件和汙染排放的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持續出現空氣重汙染過程;12—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出現了空氣重汙染。公眾驚呼沈陽空氣汙染“爆表”,霧霾指數一度...
當前我國嚴重的環境汙染現狀以及環境狀況的瞬息多變,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及與監管的快速有效互動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了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該方案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大量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影響了監測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須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11月6日起,受不利氣象條件和汙染排放的影響,我國東北地區持續出現空氣重汙染過程;12—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出現了空氣重汙染。公眾驚呼沈陽空氣汙染“爆表”,霧霾指數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如此嚴重的大氣汙染現狀,以及環境狀況瞬息多變,對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以及與監管的快速有效互動,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對此,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存在範圍和要素覆蓋不全,建設規劃、標準規範與信息發布不統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監測與監管結合不緊密,監測數據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問題,難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影響了監測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須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三大區域建成空氣監測平台
  預警,提高公眾風險防範能力非常重要。《方案》在“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範”方麵提出,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提高空氣質量預報和汙染預警水平,強化汙染源追蹤與解析;加強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對人體健康危害大的汙染物監測等。
  環保部提供的資料顯示,隨著2014年12月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台的基本建成,我國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重點區域中心均已建成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平台,並可以開展預報預警業務。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實現了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業務化,空氣質量預報信息在環境保護部和新華網上公開發布。環保部還將力爭在今年底前,使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全部具備空氣質量預報預警能力。
  “土十條”即將公布,為提前謀劃配合“土十條”,環保部啟動了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布設工作,逐步構建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逐步完善土壤環境監測與評價技術體係。
  數千網點布設監測網絡
  環境監測數據是科學決策、有的放矢製定減排策略的基礎。11月16日,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在北京發布了《大氣中國2015: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報告。報告顯示,“底數不清”一直是困擾我國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大難題之一,進入大氣治理攻堅階段的“國十條”時代,科學決策與精細化管理不斷被提出與強調。不過,伴隨著新標準的發布及其在重點城市與區域的提前實施,我國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實現了“蛙跳式”的躍進。到2014年底,國內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36個監測點位已全部具備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監測能力等。
儘管我國已建立各級監測站2700多家,監測儀器設備26.8萬台(套),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都實時發布6項汙染物濃度、環境空氣質量指數,但離決策和公眾需求,還有距離。因此,《方案》提出:“**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要求“環境保護部會同有關部門統一規劃、整合優化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國內環境質量監測網絡,按照統一的標準規範開展監測和評價,客觀、準確反映環境質量狀況。”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強調,要重點抓好國內環境監測技術體係和質控體係建設,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為儘量減少監測數據的地方乾擾,環保部進行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運行機製改革,就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事宜與財政部達成一致,將分三步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的上收,真正實現“國家考核、國家監測”。
  國內聯網共享監測信息
  《方案》明確表示要實現“國內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具體提出了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製、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台、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三項措施。
  在“建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集成共享機製”方麵,《方案》要求,各級環境保護部門以及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衛生、林業、氣象、海洋等部門和單位獲取的環境質量、汙染源、生態狀況監測數據要實現有效集成、互聯共享。國家和地方建立重點汙染源監測數據共享與發布機製,重點排汙單位要按照環境保護部門要求將自行監測結果及時上傳。
  在“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台”方麵,《方案》提出,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台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開發與應用,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
  在“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方麵,《方案》強調,依法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機製,規範發布內容、流程、權限、渠道等,及時準確發布國內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及生態狀況監測信息,提高政府環境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眾知情權。
  科技**強化監測能力
  《方案》在“基本原則”中就提出,科學監測、**驅動。依靠科技**與技術進步,加強監測科研和綜合分析,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等。
  《方案》要求,“強化監測科技**能力”。推進環境監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研究,促進和鼓勵高科技產品與技術手段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提升我國技術**能力。